候鸟型人才-遵义医科大学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

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

候鸟型人才

时间:2022-06-15  |  来源: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   |  阅读:

 

 

张天宝

张天宝,男,博士,海军军医大学卫生毒理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93年在华西医科大学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学习、任教,1993年至今在第二军医大学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遗传毒理、生殖发育毒理、药物和化学物安全性评价方法。先后承担国家973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基金等20余项。获省政府科技进步成果叁等奖两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各一项,环丁砜和钒在地面水中卫生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两项纳米检测技术国家标准的起草人之一。主编和参编了专著和教材16部。发表论文160余篇。主持完成了70多个新药临床前特殊毒性和农药等的安全性评价。现兼任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遗传毒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生殖毒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纳米毒理专委会委员;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致畸专委会主任委员和出生缺陷防治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SFDA新药评审专家;《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毒理学杂志》、《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癌变•畸变•突变》、《卫生研究》、《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编委等学术职务。

赵国华 

赵国华,男,汉族,甘肃古浪人,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教育部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非消化性碳水化合物化学与营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性多糖、膳食纤维、低聚糖等的制备、结构表征、改性、生物活性评价、功能机制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等方面。同时在食品质量快速检测与分析方面开展部分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发表SCI论文30余篇。现任教育部2018-2022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二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分委会副组长;第二届重庆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hemical Specific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SCI)编委等8个杂志编委。

张立实 

张立实,男,四川大学华西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1986年1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1994至1996年赴日本国立卫生研究所研修。1998年破格晋升教授。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突变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毒理学会食品毒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营养学会理事长、四川省食品安全学会理事长 [1] 等。并任多种学术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 承担完成国家级、部省级和横向科研课题五十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三百多篇。主持或参加完成国家标准6个。主编参编专著及工具书三十多本。将TK基因突变试验引进国内,并进行方法优化、机制研究与推广应用。在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方面,先后作为五个项目(改善生长发育、辅助抑制肿瘤、提高缺氧耐受力、改善睡眠、促进排铅)的负责人,共承担了200多个产品的功能学评价试验。在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制开发方面曾先后承担或参加完成了几十种产品的研发和评价等有关工作。

刘起展

刘起展,博士、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卫生毒理学系主任、现代毒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南京医科大学中毒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和教学名师。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UAB)高级访问学者。
 兼任亚洲砷与健康研究联盟理事长、中国毒理学会理事、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中国医防整合联盟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环境应激与健康损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活性氧生物学效应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生物标志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免疫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呼吸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替代法与转化毒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毒理学监事会主席、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与风险评估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和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学术影响力百强(排名第70位)。
    长期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开展环境毒理学、分子与遗传毒理学和地方病学等领域研究工作,近年主要探讨环境污染物致癌作用分子机制及干预措施、环境/职业有害因素所致机体和细胞损伤信号通路和表观遗传分子机制及干预。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6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等部省级研究课题10余项;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1篇,总IF达到358.833,平均IF为4.430;其中IF﹥8.0的5篇、7.0<IF<8.0的2篇、5.0<IF<7.0的20篇、3.0<IF<5.0的41篇;被引用总次数达2212次,H指数为34;发表于JCR分区1区杂志14篇,2区杂志53篇;4篇原创性论文他引次数进入Pharmacology & Toxicology及Clinical Medicine学科(ESI)前1%。获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以第一完成人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以主要参与人荣获省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毒理学基础》(第五、六和七版)、《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第二、三和四版);主编和副主编科学出版社的《毒理学基础-案例版》(第二版)和《毒理学综合实验教程》(第一版)及《毒理学基础笔记与复习考试指南》(第一版);参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毒理学》(第一版)和《现代毒理学》(第一版)以及《分子毒理学》(第一和二版)等教材和专著15部;主持国家和省级教改课题3项;指导的本科生荣获江苏省优秀毕业论文(团体)奖4次;江苏省大学生/研究生创新项目4项;培养卫生毒理学专业、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公共卫生硕士(MPH)研究生共60余人,2006年荣获南京医科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2012年荣获南京医科大学“扬子江奖教金”优秀奖、2013年荣获南京医科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15年负责的学系被评为“江苏省工人先锋号”、2016年被评为南京医科大学“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江苏省第十二届科技工作者等奖项和荣誉。